找到相关内容52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简论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表现入世的思想,处处有我,王诗则物我两忘,达无我境界。 受理学与禅宗的影响,宋朝诗人普遍追求以理趣入诗。宋朝山水诗的特点是重议论、尚理趣。宋朝儒学开始复兴,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理学家把宇宙一切...佛学重象外境界之说,在表层的物象中深 寓着超以象外的意味。 关键词玄佛空寂静谧旷达性灵 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之“禅意”,指不用禅i等,将禅理寓自然景物之中;“理趣”,指通过自然...

    贺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42254487.html
  • 观念的提升

    凡夫,既如此;觉成圣贤,亦如此。故非修行后,才成就无我境界的。   佛性:众生本就有觉悟的潜力,只是大部份人皆未好好应用它;甚至如禅宗所谓的“日用而不知”─以众生即使未悟“佛性是什么?”然我们之所以能...知见。故无正知见者,斯为外道。   然而什么又才是正知见呢?以三法印为核心,明达一切法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寂静涅槃,才为佛法的正知见。以上这些名相,虽初学佛者,便耳濡目染,但要真正理解相应,却未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54369763.html
  • 万年寺景区导游词

    一种无我境界。   在息心坡上左边林内竖有一碑,系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月十王日立,上刻“统领四川马边防营提督军门笃勇马图鲁万军门修砌峨眉山进山大路碑记。”碑中记述了马边防营军官出钱修砌息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91085686.html
  • 怎样修持解脱道

    ,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诚然,佛教的基础并不会脱离人间,所以佛教的无我是从人间的有我而升华的。因为一般的人,根本不敢想像无我境界,如果真把解脱的境界一下子告诉他们,那将吓退他们的。&ldquo...教训,既说善恶因果,就有我的观念,但这教训的作用,是为无我境界开路:造恶都是为了自私,所以除恶之外,要先从善业的作为上着手,善业做多了,利他的行为多了,私利的心理就会渐渐地减弱;等到放弃了私利的心理...

    圣严法师

    解脱|圣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4/0013343605.html
  • 略谈庄子无为说与慧能禅宗三无论

    相通于“丧其耦”,耦即寓义,是言如同失去寄于身之精神似的达到一个完全自由的境界,即是彻底突破一切拘束的无我境界。依庄子,一个人有两个自我,一是真我,称之为“吾”;另一是假我,称之为“我”。所谓“丧我”乃言去除假我,同于忘己、无己、无我。“吾”乃指“离形去知”之真我,亦指“知止神欲”之真己。透过“丧其耦”或“吾丧我”之工夫,从闻人籁而升到闻天籁之最高境界。此即《逍遥游》所谓“无己”;若就原始佛教而言,...

    元钟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542617.html
  • 印度中观学的四句逻辑

    无我境界,迷而起我。虽有禅定三昧本三摩跋提之力,将其远去,乃至有顶,如绳系鸟,牵已复堕,于生死苦,犹不生厌。诸佛世尊知众生已,为息彼苦,断我执绳,于五阴中,为说无我。复有众生,善根淳厚,诸根已熟,能信...的作用来说,四句形成一个分类的体制,表示对同一东西的不同层次的理解:肯定层、否定层、综合层与超越层。作者以为,四句的教育与分类的作用,都有一个渐次升进的倾向,因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

    吴汝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2146249.html
  • 《中论》解脱思想在宗教学上的意义

    无我境界。空智修者,谓 数数习。[注51] 颂文中之“空智修者,谓数数习”,其中“数习”即是修习禅定的技巧。清辨之意是藉由“数习”而修定,于定中观空慧,待空慧生起,渐至醇熟,则能断无明、行...》的解脱观,上承《阿含经》与《般若经》思想,而表现为一种空无我以及二谛中道的解脱思想。龙树的解脱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以合理解说其信仰,同时在实践上富有深刻的宗教学意义,以弥补理性之...

    刘嘉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20746847.html
  •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

    ],王守仁觉得杨简还不彻底,批评“杨慈湖不为无见,又着在无声无臭上见了”(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5],追求一种无滞无碍的无我境界,王畿更是以有为本体,以无为工夫,主张“于念而无念”,说:“触机神...的心性主体,而心性主体的参与是易道不可缺少的应在环节,这样,在抛弃了象数一路之后的任务就是继续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以达到超乎易符的精神境界。心学派易学直指心性范畴,心学的易哲学以易象、易理为心性的素材...

    杨月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452018.html
  • 觉悟与发现

    上帝的想象或奉献等,无一不是从“自我”的角度观察或处置世界及生命的产物,而古代东方思想则从净化和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入手最终到达“无我”或“超我”的精神的高度。似乎可以说,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古代圣贤思想则可说是达到无我境界的思想学说和内心的培训课程。   情商,社会智力,情商与智商的统一,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这些,是现代人探讨成功途径时经常使用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40555707.html
  •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考释

    尘的举动,在谈笑之间完成,愚昧之人却从中得到了佛法的教诲。祖觉逃避空虚,远离嚣闹的城市,委身游化于丛山峻峭之中,实在众人之上,进入了不可言说而更高的无我境界。祖觉和俗家的朋友讨论后认为,为了正信而传播...自在的解脱境界,故曰“生死事大”。居间强调以生死法来堪验每个学人,面对生死,大达大观,做到去来无碍,就是解脱。有的有为去来,昼夜颠倒,生活造次,最后只能陷入死亡,生命紊乱。所以人生,就像旅行与食宿的生活...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1357228.html